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推行现代雨洪管理体系。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试点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难度和城市自身实际情况等认知不足,从而对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规划不当;还有一些试点城市出现了“建”“管”严重偏离的问题,只偏重于工程建设,而不注重规划和管理;同时大多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仍在利用比较传统的技术和方法,而很少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理念,从而导致重复建设、新建绿色设施效果差、建设进度滞后等问题。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同时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给出了指导意见。但在具体的实施和落实上仍要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因此,对于如何加快推进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发挥海绵城市的社会、生态、环境、资源、防灾等方面的效益,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量和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将会是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智慧城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战略被提出,将更多新技术用于构成城市的核心系统中,实现对其的感知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促进更广泛的参与。智慧城市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测、分析、整合城市各项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海绵城市的智慧化
海绵城市是为了应对现代都市反自然的硬质化表层带来的排水不畅等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城市生态表皮理念,即减少城市地表的硬质化处理,更多地恢复符合生态要求的土壤、植被和开放的自然排水系统,从而形成海绵式渗水的地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理念有了许多创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市生态建设理念的提出。但在许多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变成了园林化景观的形象工程建设,营造了大量看上去很美的绿色景观,但往往是出于片面营造景观形象的目的,而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环境保护效用,有的甚至会产生反生态效果。到头来,建设结果变成了徒有其表的“绿皮城市”。从“绿皮城市”向海绵城市的改造不仅仅是地表生态建设,而且是智能技术把生态建设理念向后台空间、生活细节、人际关系、社会习俗等方面渗透、内融和活化。
海绵城市的智慧化就是在海绵城市中融入智慧城市的理念,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把各种各样的集中或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协同起来,从而使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遵循这样一个总体思路:首先,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智能传感系统,对涉及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监测和收集;然后,通过互联网、3G/4G等网络传输方式,将这些数据信息传输到服务器;其次,利用云计算等手段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利用各种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对涉及的问题给出优化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对方案的准确指挥和迅速执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通过全面合理的绩效评价,对结果进行反馈和修正。五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回路,但在具体的智慧化海绵城市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选取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决策等步骤。
海绵城市智慧化的优势是使原来非常难于获取的监测数据和难于决策的控制参数,变得容易实现,并使海绵城市更好、更高效地发挥其在排水防涝、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海绵城市智慧化对于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会是一种高效且应用前景广阔的新思路和新方法。